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53章 银圆 (第1/2页)

孤君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夏粮起征,粮价下跌时北直隶各县官仓同时开始收购粮食,以稳定粮价。

每个县都有这样的平抑粮价的官仓,粮粮价上涨时出售,粮价下跌时收购,既能稳定市场,也能有盈利,也是地方应对灾情时的供血站。

这样官营的粮店自然影响了勋戚、豪强开设的粮店生意,所以官仓设立的本意很好,可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典型的如限量收售,甚至限定交易对象,将需要扶助、接济的平民排除在外。

官仓今岁收购粮食的指标十倍于往昔,官仓出银买粮,百姓卖粮拿银,再拿银缴税。百姓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粮食运到县一级的官仓,至于后续起运阶段,则是军运、民运的环节。

官吏活性激发后,这一道政策实行过程中又得到改良。

变成了百姓运粮到粮仓,守仓粮官开具书票,百姓拿票去县衙缴税,县衙再拿票据与守仓粮官兑换银币。这些银币在县衙转一圈,又会起运六成去户部的太仓储备;余下的银币存留,归地方度支。

不过银币普遍溢价,始终有勋戚、商人在溢价收购银币。

一万银币能买一道灵签,百里挑一,有钱买灵签的人有很多,购买的需求十分旺盛。这不仅仅是一道关系自己长生的灵签,更是和仙人搭上关系,和天官们搭上关系的通天捷径。

谁能抽中灵签,还怕赚不回投资的钱?

收益最大的买卖就是当官,这也是资本主义萌芽永远都不可能出现,会被掐死的原因所在。

不管商人买卖做的多大,都会积极购买土地,向大地主发展,向耕读传家,向科举道路发展。

商人再有钱也是给别人下蛋的鸡,任何一个商人都有一个做大地主的心。

一样的道理,当大地主向科举道路发展为的是走捷径,让家中子弟成为统治者;现在大明朝政令几乎握在天司,考进士已成二等捷径,最捷径的是进入天司。

百万签筒,如果一百万银币能买一个长生名额,那许多人倾家荡产也要拼一拼。

大概就和贷款买坦克一样,有了坦克,还怕银行催账?

就因银币的溢价,一圆银币购粮两石的标准下,不到五天潞县就已收满八千石指标;各处粮仓收粮过程十分顺利,顺利的不可思议。

陪同吕维巡查粮仓,冯梦龙笑着说:“百姓趋利,粮价如今五钱、六钱一石麦,一圆银币却能卖银一两五钱银。算起来,粮库收粮,每石折合市价七钱五分银。若不是检验户帖限量收购,恐怕一日之间就能收满八千石。”

“是呀,多亏了银币溢价。”

吕维说着敛去笑意:“明年若铺开到山西、河南、山东,这得需要多少银币?”

失去神龙字典后,他不得不开始心算,寻求解决办法。

不患寡而患不均,溢价的银圆是维护朝廷名望的利器,既然决定要推行,就要坚持下去。

现在银作局每月能产六十万银圆,这是他早前限定的产量;击毁神龙字典后,道天内灵泉不再扩张,能蕴养恢复的模具数量也就受到限制。维持每月六十万银圆的产量外,灵甲制造、保养数量也大幅度下降。

原来道天内小麦几乎能两日一熟,现在一月一熟,其他果木生长速度也都放缓,三月一熟。

现在总共制造的银圆四百万出头,一个营的新军每月军饷支出一千五百银圆,现在六个镇的新军编制每月就要花费三十六万。

宫里存留的银圆不足一百二十万,北直隶一百一十六个县,各县根据经济、远近、人口情况拨下三千、五千不等的银圆,五十万银圆就这样砸了下来。其中六成会流落到民间,余下的会作为夏税再分为存留、起运。

起运的银圆会进入太仓,再通过户部发出去。

夏税流转到户部太仓的银圆也就十万出头,银圆能溢价,户部自然不可能拿去采买东西或干别的,更不可能拨给工部、兵部。这部分银圆,极有可能作为官员的银俸发下来,让官员享受银圆溢价的福利。

现在的银圆制度,有一点像大唐初期的铜币,那时候的铜币铸造的成色十足,本身铜含量就高于其面值。这样的铜币铸造的越多,等于给民间让利,能积极刺激民间经济。

夏税只是小头,秋税才是大头。

夏税拨下五十万,秋税怎么也要拨下一百五十万才能勉强平稳、满足各处百姓。

六镇新军军费每月支出三十六万是固定死的,每新编一镇多耗费六万。现在六个镇,每月新铸银圆能结余二十四万。

《大药丸治什么病》 第153章 银圆(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