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三十九章 刘半仙 (第1/2页)

曹汉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五河下稍天津卫的刘半仙生平有两项绝活,其一是缩骨术,这种古法没有影视剧里那么神奇,但也并非是常人想象中的屠龙术。

缩骨术都是一代一代的亲传口述,从小就要泡药浴,并且还有一个极其苛刻残忍的条件,人的肩后有两块硬骨,像盔甲一样保护胸廓,称之为肩胛骨,要练成缩骨术的人,就要在7岁前肩胛骨还不硬的时候,将肩胛骨生生揉碎,待到重新长成才能有望练好功夫。

这种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古代官府拿人,对于那些凶猛的绿林草莽,都会用锁链穿他们的琵琶骨,琵琶骨就是肩胛骨,一旦肩胛骨被锁住,除非有猛人能忍住疼把锁骨弄断,再把铁环从身体里拽出来,否则根本不能逃脱,可想而知肩胛骨受伤是有多痛。

刘半仙的另一样本事则是耳上功夫,传言他仅凭单耳就能辨蚊蝇,但具老何讲,刘一半的耳力出奇的强,强到什么程度,一枚铜板扔到井里,他就能准确的说出深度,误差不会超过三公分。

说到这,其实不用老何解释,我也能明白为什么天津卫的老百姓要管他叫跺土缩地,一绳上天的刘半仙了。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刘半仙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土夫子。

并非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刘半仙做事低调,一生只收过两位徒弟,大徒弟习了师傅的缩骨术,可惜耳朵不行,小徒弟是在刘一半即将金盆洗手前带回来的,天生耳力胜于常人,再加上刘一半的悉心教导,才继承了刘一半的耳听衣钵。

之所以老何会知道,是因为当年龙山阁有个猛人,就是刘一半大徒弟的唯一传人,当年没少跟随二爷走南闯北,现在也已经退居幕后。

刘一半当年经手大墓无数,他不会望气看山,但却凭借一双耳朵,很轻易就能发现常人发觉不到的细节。

地下是否有空洞,是否有殿宇,结构如何,面积多大,只要一听就能辨别的**不离十,他随身爱带着一把钢珠,盗墓时扔进墓道,听着回音就能辨出深浅,一般都是直达后室,开棺摸金。

更加难得的是,刘一半为人及看中规矩,开棺后从不破坏尸体,明器也只捡几样,绝不会全部带走。

就是这样的奇人,不知为何不到四十岁便金盆洗手,在他四十八岁第四个本命年的前一天突然暴毙,死的及其突然,连他的两个徒弟都不知其原因。

话说回来,这个空腔的发现,不得不让我想到了刘半仙的二徒弟,再当年没有地质雷达的情况下,能准确定位到这里,又善于掘土开穴,这样的盗墓高手很可能与刘半仙的二徒弟有所渊源,甚至就是他本人。

这个空腔面积很大,从手电光照来看里面有很多巨大的阴影,走近了才发现是一根根天然的石柱,犹如一片地下森林。

大头捅咕了我一下,“看,柱子上有东西。”

弥勒的人也发现了,将手电照过去,这些柱子并不是实心的,四面八方都被掏出了好些个壁洞,里面放着一尊尊落满灰尘的大缸。

我看了一眼大头,他动了动嘴没开口,看口型是“缸龛”。

大头比较了解这方面,甚至比我还要专业。从形式上这的确很像“缸葬”,“缸葬”又称“瓮棺葬”,这种丧葬习俗形成可就太久远了,甚至能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那可是在五六千年前,基本上流行在黄河流域附近。

缸葬顾名思义,就是将死后的尸体放入一种陶制的容器当中进行安葬,一般是两个大瓮对接合扣起来,且在两个瓮底部各有一个小孔,古人希望人死后灵魂可以出入。

这种葬俗文化在棺葬问世后,就逐渐开始没落,直到如今,只有一种人死后还会沿用缸葬,那就是大寺的得道高僧,会通过缸葬来塑造金身。

弥勒的人散开照亮,空腔深处石柱林立,一眼看不到头,我心里震惊,每根石柱上最少也有三四个缸龛,这样看来,瓮棺的数量就太庞大了,已经形成了“瓮棺群”,我很好奇到底葬的是哪里的人?

弥勒也算懂,回头看我:“这不是小日本的东西吧。”

我点点头,简单的把缸葬给他们讲了一遍,补充说:“这些东西应该原本就在这里的,小日本挖隧道,碰巧给挖了出来。”说完我有些犹豫,看情况很不像“碰巧”,似乎他们就是有意打洞进来的。

周围的石柱很多,在前进的路上,有几个家伙跃跃欲试的想去开瓮,我虽然理智上知道很危险,但心底也被强烈的好奇心怂恿着,没走出去多远,一个机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前方出现一个石

《盗墓之敲棺曹汉生不写了吗》 第三十九章 刘半仙(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