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何对青花瓷的断代不但是对一件瓷器真伪鉴别,而且可以通过青花瓷的纹饰来考查到当时的人文情况,如:元代的青花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空城计》西域的缠枝莲ˇˇ。在器形上有席地而坐吃抓饭的大《劝盘》、宗教用的梵文器物《净瓶》。在这些器物上有它特有的形态,又有它特有的纹饰,有身穿西域袍留有大胡子的人物,有三国时代的、明代的、有战争的、有安居乐业。但都有他的时代人文特征,如到明朝同是一种器具,在纹饰和绘画上与元朝有区别,服饰也不一样。
元朝的净瓶不带手柄,而明朝就加上了手柄。元朝仿制的宋朝的同类型器物就加上了西域的色彩,这与当时的国土控制范围的大小有关,也与当时的人文需要有关。如果把当时的时间、地域、人文、军事、政治ˇˇ联系起来看,那就可以说:元、明两朝的苏料(瓷器)是一部写在瓷器上的元、明两朝的历史典普。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青花瓷的发展弄清楚,能对苏料弄清楚,对元明两朝的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在元朝早期瓷器中不是只用苏料,而是石子青、回青、苏料都用,中晚期以苏料为主,制造出了大量的苏料青花瓷,在明、洪武以后,永宣时期用料考究,如:《古瓷鉴定指南》二编书中说:“洪武二年于景德镇建钧窑二十座,专供烧御用器皿ˇˇ故瓷业之进步极速,数年间,即完全恢复宋代的繁兴,所有宋器,均能仿制,而青黑二色又迈进前朝,以纯素者更为佳妙”⑴。
在《中国古瓷器鉴赏词典》中说:“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又说:“元明清生产青花的基地是景德镇⑵,明永宣二朝时期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用进口料‘苏勃泥青’青色浓艳ˇˇ”(3)书中还说:“永宣青花用进口苏料,发色浓艳易于晕散,局部有铁斑现象。(4)“永乐偶有青色混糊现象,宣德青色则清晰”。(5)“大多一改元代繁缛风格,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6)这都是说明苏料加工一直影响青花瓷器,而先进才产生了绘画中的良好效果。
在《中国陶瓷》一书对青料影响画面时说到:“永乐青花釉肥亮、釉色多发青、青花有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7)不但说苏料出现斑,而且对色也作了描述——黑褐色,在《元代瓷器》一书说:“进口料为画的青花纹饰浓艳,使得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浓淡不一,并带有黑褐色的斑点ˇˇ”。(8)《古玩指南》一书对苏料的发色感观作了对比式的说明:“明器之蓝色,类靛蓝,而釉亦不甚透亮ˇˇ”。(9)在《古瓷鉴定指南》三编中引用清代瓷艺家朱琰的话说:“宣德为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写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故论青花,宣窑为最ˇˇ。(10)在《古瓷鉴定指南》书中对青料加工很具体的说:“ˇˇ至于敲青,首用锤碎,内朱砂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敲青后,取奇零硝碎,碾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真青澄淀ˇˇ”。(11)在《古瓷鉴定指南》二编中按历史顺序讲:“宣德青花之精空前绝后ˇˇ洪武时配用未当,故青花未精,至宣窑时,始行成功,但原料用尽矣,故成化以后,虽有青花便原料已非苏勃泥青矣,故青花以宣窑为最。”(12)书中对元代的青花瓷描述很少,但还是作了描述。在《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中写到:“元青花ˇˇ苏料,进口料,釉面有黑铁斑点,色泽浓艳,有黑色斑疵,色显艳丽”(13)。这种描述与明朝永宣不同,对明朝的描述没有提到斑疵。这说明釉料的加工要求逐步走向严格、细致、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苏料应用中的加工历史确认出色感受中的色差。
由于永宣两朝用料讲究,苏料青花瓷器制作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主要是表现在铁斑小而散、浅,这是因为苏料制作和绘画、烧制加工上的改进有关,我们可以按历史时间排出苏料加工过程的演变所引起的发色感观的不同,如图:
早期
广泛应用期
中晚期(苏料加工成熟期)
晚期(高峰鼎盛期)
元朝中晚期
元末明初(洪武时)
明永乐、宣德初期
明宣中晚期到成化时期
加工不精细,斑迹多而大深,有的呈褐色斑,斑色明显。
斑迹变少变小,斑迹深度不深,在绘画笔路中有随笔运笔产生的斑迹。
斑迹小、浅、有晕散,运笔笔路中
《古陶瓷鉴定技能研修班》 第1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