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部分 (第1/4页)

吻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觉材料的实在性,而在心的范围里,它又表示一种分离的心理机制——总之吧,好像大概是这样,但佛教的基本概念之间也是相互阐述的,总之你总能从一个含含糊糊,转入到另一个含含糊糊。

接下来你开始在佛教的世界里努力分清到底什么是物质的基本元素,什么是心理的基本元素,然后你不得接触一个词,叫作“力”,这个概念有种叫人发疯的特性,连头脑很清楚的佛教学者舍尔巴茨基都忍不住说,“在佛教术语里,力与受这些影响的实体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摇摆不定。”

语言问题

当然啦,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会把思想与行动分开,而佛教世界里,力与意志说的是一回事——现在你明白了,其实很难懂得佛经,因为那是用一个或多个语言系统,去解释另一个语言系统,而且,严重地缺乏约定俗成。佛教理论在巴利语、藏语、英文、中国文言之间转来转去,混着太多的思维方式,有一种比较困难的情况,就是很少有人懂得佛经里在讲什么,当然,更有比较容易的情况,那就是每个人都很明白佛教在讲什么。

我只能假设自己遇到了比较容易的情况,于是开始了解佛经中这些基本元素的非实在性,非永恒性,及不稳定性,以及佛教通过内观禅修所研发出的人的认识过程,它的万有因果律,也就是相依缘起,接下来是业,接下来是瑜伽行派,经量部,接下来是涅槃,大小乘,关于绝对的两重性,以及诸如“相对本身是相对的吗”这一类杂七杂八的问题——我这还是用现代白话文在说呢,要是你去看看中国古文,以及下面的小注,什么龙树说,法称说,情况会如何完全可想而知——更何况,佛教理论与印度其他宗教理论重叠之处太多,而那些宗教都比佛教还要古老,讲的道理像佛教一样也能叫你心悦诚服,你后来简直就搞不清那一种是佛教的,哪一种又是婆罗门教的——实话说吧,在一年多的时间内,真是差点儿叫我成为一个古印度小知识分子,更确切地说吧,我被古印度人的想法给搞晕了——他们居然能一边要饭吃一边想出这么多事儿来,我不得不问,他们到底给那帮智者吃了什么,才让他们如此思如泉涌?

信仰冲突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早期,世界各地各个种族的形而上知识体系差不多全是犹如宗教,是由一些支离破碎的感悟、体验与相信组成,这些文明也受制于地理等各种原因而相互间很少交换信息,很明显,你具有某种信仰,多半要看你碰巧生在哪一个地方,各种信仰相互融合、冲突与竞争是更晚期的事情。由于很难理清这其中的曲折,在被多种宗教人士就某些教义诘难之际,某些现代人干脆图省事儿,统称之“宗教的狂热狭隘”。

奇迹出现在古希腊,最古老的混成一团的知识被分类了,亚里士多德以后,知识则成为一个个比较清楚明白的系统工程,分头去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宗教到哲学,到政治学,经济学,最后到科学,细到你可能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恨不能有一种解决方案。当然,这些方案不是终极方案,但人们相信它是一种可渐渐逼近答案的方案。从这一角度讲,人类的生存活动本身,便成为一种创造问题与答案的过程——基于常识,我们现在知道,很难有哪种一揽子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所有问题,我们甚至要把问题事先约定一下,然后再在可能的范围内讨论答案。

但佛法不信这个邪,它两千前就声称解决了所有问题(其实人类文明的早期宗教无不如此),两千年后,它对于世界存在的诸多问题仍是熟视无睹,仍然坚持这样认为。具体地说,那就是备受佛教徒推崇的“四圣谛”,方法是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一个问题上,然后集中精力解决它,这方法在科学上称为“向下还原法”。

这问题的起步儿就是“诸受是苦”,而受是什么意思呢?受的意思是乐与非乐,以及非乐非不乐。

诸受是苦的字面意思是:乐是苦,不乐也是苦,不乐与非不乐同样仍是苦!

靠!

从另一角度解释,即所有被二元对立沾染的现象都是苦,而我们人类的生活就是在二元现象的基础上展开的,佛法作为一种宗教,它创造了“苦”这个问题,同时也就创造了一种宗教需求,它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满足了人类的离苦需求,使大家从二元现象里解脱出来。但佛教却未发现,二元现象仅是人类创造人生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所有方式,且是不是在这种方式中,完全地取决于观察者,也就是取决于你是否认为人类生活在二元现象中。我们完全可以说,二元对立只是一种阐述生活的方式,而不

《口吐莲花的诗句》 第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