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瞎说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们在商界的影响,招募商股。朱其昂、朱其诏兄弟也是会办。至于盛宣怀,也是个会办,与徐润他们平起平坐。李鸿章如此布局,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要举办这样一个投资几十万、上百万银两的大型企业,话虽好说,而集资殊难,没有钱万难总其成。公款有限,只能出二十万两。盛宣怀牛犊出山,初涉洋务,在集资上难有号召力。而唐廷枢、徐润、朱其昂等,已有多年的洋行和商场经验,在商人中号召力极大,他们本人还能带大笔投资进来。权衡下来,李鸿章只能再委屈一下盛氏。
盛宣怀不情愿当这个“牛后”,而李鸿章偏偏要他当这个重要的“牛后”。于是有了这样的分工:唐廷枢、徐润主管揽载、招股等轮运各务,代表商方;朱其昂、朱其诏兄弟主管漕运事宜,代表官方;而盛宣怀地位非常微妙,要兼管漕运和揽载二事,等于兼了“官”、“商”两个方面的角色,说具体也具体,说架空也架空,实际上是个非常重要但是有点尴尬的位置。李鸿章老谋深算,目的是要通过他察看和掌握轮船招商局的一切。盛宣怀毕竟不是小肚鸡肠之人,尽管不情愿,还是走马上任了,后来果真开创了响当当的局面。
唐廷枢任总办以后,凭借他个人在商界的影响力,招商局资金匮乏的局面一下子改观了,从不足二十万两一跃而为一百万两,其中徐润一个人就投资二十四万两,为企业输了血。唐廷枢的办法原则上与盛宣怀是一致的,只是唐更多地强调了“商”的利益,而盛则更强调“公私合营”,即官督商办。这在轮船招局初办之时还看不出多大优势,然而时间一长,尤其是面临外商激烈竞争时,“官”的力量就成了可靠的后盾。在这一事关前途的大政方针上,盛宣怀绝不是一般商人能望其项背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洋务巨擘(3)
1873年年底,轮船招商局已经有天津、汉口、长崎等十九个分局,该局的“伊敦”轮已经能驶往日本长崎、神户、菲律宾、吕宋岛等地了。1874年7月,招商局公布了第一届结账,盈余两千一百两银。1875年7月第二届结账,已能结余两万四千两银,首次分发花红六千七百余两。全局上下自是皆大欢喜。
1875年秋天,盛宣怀奉命督办湖北煤铁局,同时另外还有其他实业要办,暂时离开了轮船招商局。可是非常奇怪,盛宣怀一离开就出了问题,第二年(1876年7月)结账结下来,居然亏损三万五千两银。
他虽在湖北办矿,但招商局的要紧的事情还是过问的,比如收购美国旗昌公司的事情,他仍是主谋之一。
“水线”之战
1880年秋,李鸿章又委派盛宣怀举办电报事业,统筹全国各地电线电缆的铺设,建立国家电报局,把洋人非法在我国铺设的“水线”,该拆的拆,该买的买,以争回电报自主权。这件事“创行之始,人皆视为畏途”,因为这不同于办一般的实业,前面虎狼成群,先得在谈判桌上“推磨”,扫除了障碍,事才能办成,这是一场政治、外交和个人胆识的较量。
早在19世纪60年代,英、美、法等国就数次向清廷提出,要在中国设立电报线。清廷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一次次地加以拒绝。当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讲得好——“倘任其安置飞线,是地隔数千里之遥,一切事件,中国公文尚未递到(那时朝廷的圣旨是靠五百里快骑、六百里快骑、八百里快骑马上传递),彼已先得消息,办事倍形掣肘。且该线偶值损坏,必归咎于官民不为保护,又必丛生枝节。”“外洋之轮船捷于中国之邮递,一切公事已形掣肘,若再任其设立铜线,则千里而遥,瞬息可通,更难保不于新闻纸中造作危言,以骇观听!”可惜那时该巡抚大人虽然看到了电报如此神通广大的作用,却没有建议清廷自办电报,而只是一味限制不让外国人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官府见有外国人私自铺电缆、架电杆了,就暗中鼓动百姓去拆电线、毁电线杆,进行阻挠。
1870年,清廷作出了外国“电款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以分华洋旱线界线”的规定,对他们进行限制。但是他们既然已被允许铺设海底电缆,就必然得寸进尺,想方设法把线头牵引上岸,他们总不能把电报房设在海上吧。
最能跟清廷捣乱的是丹麦人。19世纪70年代初,他们派出一条船,在沙俄军舰的护卫下,悄悄驶出海参崴军港。船开得很慢,一边行驶一边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原来这是一艘丹麦通信工程船,正在向海底铺设“水线”(即海底电缆)。他们的目标,首先是到日本长崎,然后再伸到上海吴淞口,最
《盛宣怀家族后人盛承懋》 第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