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7部分 (第1/4页)

怀疑一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20。 扼虎救父

杨香是晋朝人。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要求用鲜竹笋做汤方可治愈。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孟宗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家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孟宗后来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是南齐时期的高士,任孱陵县令。庾黔娄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汗流,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就知道,味苦就有治好的希望。” 庾黔娄于是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庾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孝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今安徽滁州市东北)人。朱寿昌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母子俩五十年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后来,朱寿昌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是北宋分宁(今江西)人,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道,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二十四孝故事有其历史局限性,有些故事还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些孝行则属于愚孝。我们现代人应该积极、辩证地看待这些故事,不要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要求古人,而是应该汲取其精华,悟出其中的积极意义,不要教条地去学习、克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弘扬孝道美德,践行孝道义务,做一个孝敬长辈的人。如果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长辈都没有孝心,很难使人相信他会对别人有爱心,对事业有忠诚,因此这种人也很难得到社会和他人的信任和认可。

弘扬孝道,重在身教

北魏时,房景伯担任清河郡太守。一天,有个老妇人到官府控告儿子不孝,回家后,房景伯跟母亲崔氏谈起这事,并说准备对那个不孝子治罪。崔氏是一个知书达理、颇有头脑的人,她得知情况后,说道:“普通人家子弟没有受过教育,不知孝道,不必过分责怪他们。这事就交给我来处理好了。”

孝悌为先务,本立而道生(5)

第二天,崔氏派人将老妇人和儿子接到家里,崔氏对不孝子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崔氏每天同老妇人同床睡眠,一同进餐,让不孝子站在堂下,观看房景伯是怎样侍候两位老人的。不到十天,不孝子羞愧难当,承认自己错了,请求与母亲一起回家。崔氏背后对房景伯说:“这人虽然表面上感到羞愧,内心并没有真正悔改。姑且再让他住些日子。”又过了二十几天,不孝子为房景伯的孝顺深深打动,真正有了悔改的诚意,不断向崔氏磕头,答应一定痛改前非,老妇人也替儿子说情,这时崔氏才同意他们母子回家。后来这个不孝子果然成了乡里远近闻名的孝子。

驰骋职场,需要孝道

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孝道,并把孝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呢?“好心情工作坊”创办人、心理学家智然老师说:“孝是一种心理契约,尽管不是用文字书写的,但是铭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当父母生下了我们的时候,就给了我们生命的权利,同时我们也承担了孝的责任。如果不孝就违反了心理契约,就要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智然老师认为:“当今非常流行‘人脉即财脉’的说法。人脉如桥,我们都行走在人脉之桥上;人脉如水,我们似小鱼,鱼儿离不开水。我们都非常重视人脉,但在建立人脉关系的时候,却出现了大量次品、废品,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生命。很多人忽视了人脉质量。名片一大摞,有用的没几张。人脉泡沫的烦恼,正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蔓延。如何提高人脉质量呢?其根本在一个‘孝’字。一般来说,我们的人脉由‘五大人脉圈’(即大家族人脉圈、小家庭人脉圈、公司人脉圈、客户人脉圈、朋友同学人脉圈)构成。核心人脉圈是生

《品好酒谈人生经典句子》 第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