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22部分 (第1/4页)

怀疑一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可造之才,值得批评

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一般而言,人们都喜欢听好话,而不愿意听批评意见,有些人还会错误地对待批评,甚至把提批评意见的人当成仇人。还需指出的是,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批评意见,而对不值得批评的人根本不会去说他,懒得冒被人仇视的风险。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和他的弟子耕柱之间的一则故事,就很值得一读。

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不过,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有一次,墨子又责备了耕柱,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因为在墨子的许多门生之中,耕柱被公认是最优秀的,但他却偏偏常遭到墨子的批评,这让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一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难道在这么多门生中,我竟是如此差劲,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

墨子听后反问道:“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依你之见,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与匡正。”

听了墨子这番话,耕柱立刻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再也不以遭受批评为耻,而是更加发奋努力,终于成为墨子的继承人。

刘邦纳谏,赢得民心

汉高祖刘邦就个人能力而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是太强,但他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能够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而不像霸王项羽那样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曰:“昔者天子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诤臣就是敢于向上司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一个上司如果有了敢于提批评意见的下属,就能避免犯严重的错误。这说明了诤臣的重要性。刘邦就是因为有一批敢于提批评意见的诤臣,使他避免了犯错,争取了民心,最终赢得了天下。下面就是一则刘邦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故事: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刘邦进入秦宫后,见宫殿高大雄伟,美女、珠宝不计其数,心中产生了羡慕之情,想全部据为己有。大将樊哙劝刘邦最好不要这样做,刘邦很不高兴。谋士张良对刘邦说:“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穷奢极欲。现在您刚入秦宫就想像秦王那样享乐,岂不坏了大事?樊哙的话可是忠言啊!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还是听樊哙的劝告吧!”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2)

刘邦听了深有感触,立即采纳了樊哙的意见。接着,刘邦又传令废除秦朝苛法,还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不仅分毫未动秦宫的财宝,而且撤守灞上,深得秦人的拥护,这与后来的项羽火烧阿房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邦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并取得天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虚怀若谷,能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正是个体和组织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品德。这种知错必改的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有容乃大,诸葛认错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留下了许多文治武功的动人故事,诸葛亮也一直是人们崇拜的偶像。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名相,除了他的个人才华之外,还离不开他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和建议的品德。

诸葛亮是个恪尽职守的人,据说有一次他辛辛苦苦地趴在案前,亲自核对登记册和账本。主簿杨颙知道了这件事后,径直闯进丞相府,对诸葛亮说:“治理国家都有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个程序一定要遵守,不能紊乱;上下的职务、职责,也不能相互侵犯,否则就会乱套。请允许我用治家的小事来为您打个比方吧。”

于是,杨主簿给诸葛亮举了这个例子:“有一个财主起初治家有方,给奴仆派活井然有序,男人去耕田种地,女人去洗菜烧饭,狗留在家里看门,鸡主管报时,牛出力耕地,马奔驰长途。这就叫各尽所能,各司其职。主人只需负责检查,抓好统筹就可以了。

“可是忽然有一天,这位财主心血来潮,突发奇想,他不再派别人干活,而

《品好酒谈人生经典句子》 第22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