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7. 汴京夜市(一) (第1/3页)

梨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回到城中时,天已经黑了。

汴京城巍峨耸立的城墙上高高挂起了两排红灯笼,盈盈的光晕随着夜风轻轻摇曳,照亮了城门下来去如潮的人流。

城内用于通行车马的主城门已经关闭,只开了右侧的东门供百姓进出。宋时的宵禁不似后世明清那般严格,天黑之后内城设有集市灯会,夜市开放期间允许城中百姓耍闹游玩。

入夜以后商铺酒肆的生意越发兴旺,门口客人来来往往,店内说书人手持惊堂木,堂内的桌前三三两两坐满了喝酒吃茶的客人,跑堂的小二忙得热火朝天。

天上夜幕低垂,人间万家灯火如星河映照。

赵祯挥退了随行的侍卫,带着张中正行走在夜市街头。

集市上游人如织。年轻的郎君三五作伴相偕游街,丫鬟婆子簇拥着帷帽遮面的女娘出游,行商走贩的吆喝声与热闹喧嚣的畅谈声交织成一片,尽显人间烟火之气。

北宋中早期,民风开放。

此时女子出行自由,官家千金带着丫鬟婆子逛夜市灯会、约上好友踏青游玩或是参加文人诗会都是常有的事,妇人合离再嫁亦稀松平常。

赵祯的生母刘太后就是二嫁之身。

这个年代的女子们还未被程朱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守贞思想所束缚,也不曾被后世蔚然兴起的三寸金莲之风迫害,活得还算潇洒。

“真好啊。”

赵祯慢悠悠地走着,街头的灯光照在他的眼底映出万千星火。

忽地,他驻足回望。

带着面具的郎君与女娘言笑晏晏地提着花灯与赵祯擦肩而过,携手走向护城河。

护城河上星火点点,无数放飞的河灯顺流而下,如星河蜿蜒流淌在水中。

赵祯的眼底浮现出淡淡的笑意。

“官家仁德贤明,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乃盛世也。”张中正察言观色,笑眯眯地拍了个马屁。

“天子脚下的盛世吗?”赵祯不轻不重地瞥了张中正一眼。

这话听听得了,不必当真。

汴京身为北宋国都又有天子坐镇,乃是全国的经济政治中心,如何能不繁华?可这一城之地的繁华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盛世?

何为盛世?

外无侵略者虎视眈眈,对内吏治清明,无苛捐杂税无强权暴政。人人衣食不愁,家家户户有余粮。女子不必困于后宅肆意奔跑在阳光下,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教育,这才是赵祯想要缔造的盛世之景。

眼下所见的繁华不过是空中楼阁,是随时都有可能幻灭的泡沫。在赵祯看不到的地方更多的是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

赵祯还不至于被几句奉承之言迷昏了头。

而且他也不喜欢听到这样的奉承话。

察觉到赵祯的不悦,张中正缩了缩头不敢再开口。

“走,随我去悯孤堂看看。”

赵祯脚步一转,走向城西的柳巷。

既然出宫了,正好顺路去悯孤堂内巡视一番,看看最近收养的孤儿老人们生活如何。

悯孤堂建在城西柳巷深处的一间三进宅院内。

悯孤堂自建立三年以来,陆陆续续收养了五百三十个孩童,其中十之八九为女孩,剩下的是男孩。这些男孩之中身体健全者只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断手断脚病残患者。

不是没有身残患病的女童,而是生下来的女婴若是有任何毛病,早就被家人当场溺死或是丢进深山老林喂野兽了,根本没有长大的机会。

即使女婴身体健全,民间养不起孩子的百姓仍然会将之遗弃在野外。到了后来甚至衍生出了弃婴塔之类的产物。

赵祯设立悯孤堂的初衷是为了收容汴京城内所有无家可归的孤儿以及五十岁以上无人奉养的孤寡老人。当然这个收容并非无偿提供,赵祯也不想花钱养出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张嘴要吃的娇少爷娇小姐和老太君。

悯孤堂内一视同仁,为所有孤儿老人提供片瓦遮身与一日三餐的待遇,住的是大通铺,吃得是寻常的粗茶淡饭,好在顿顿能食七分饱。

除却五岁以下的婴幼儿有专门的妇人照顾外,凡堂中年满七岁的孩童不论男女、不论身体是否健全都要上学,先学五年初等教育,之后成绩优异者会被分配至皇庄进行军事化培训,再根据其特长深入学习武功、化学物理等其他课程。

初等教育为上午一节武术课,下午三节文化课。

文化课学的是

《北宋科技发展的具体表现》 7. 汴京夜市(一)(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