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灞桥折柳 (第1/2页)
酒与说书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对于萧律来说,并没有什么故土难离的情绪,他的故土虽然也是在这一片华夏大地上,但是毕竟穿梭了时空,那些归属感早已经烟消云散。
倒是萧暖,对于这间房子一直依依不舍,这间房子是她从小住到大的家,她所有的回忆都留在了这里,所以对于这间房子被拆掉,她还是有些伤心的。
听黎晴说,离开的前一晚,萧暖偷偷的在被窝里哭了一晚上,第二天眼睛都有些肿。
萧律也曾经说过,可以把这件房子留下,再去其他地方找一块地建新房子,反正以萧律现在的身份,找块建房子的地,倒是简单的很。
但是萧暖拒绝了这个提议,就算这间房子留下来,她以后可能也不会在这里住,还不如推倒之后重建,至少地方没有变过。
年轻人的情绪总是变幻的很快,出了文水村后,萧暖悲伤的情绪到了一个顶点;不是因为对于老屋的眷恋,而是不少童年好友都来送她。
在这些人的眼中,萧律和萧暖与他们注定不是同一类人,他们两兄妹早晚要飞黄腾达的,当然,他们现在已经有这个姿态了。
再一次告别了这些小伙伴之后,马车慢慢的驶向了长安城,萧暖的情绪也慢慢的转好起来。
随行的马车有四五辆,除了一些行礼外,还有一些家中的女眷,队伍看起来很庞大。
不过好在这里是天子脚下,传说中劫道的那些土匪,还没这么大的胆子敢在这里作乱。
官道上人来人往,从文水村到长安城,整整需要半个多时辰。
萧律就在车里闭目养神,感受到车子渐渐的慢了下来,萧律睁开了眼睛。
“老林,发生什么事了?”萧律淡淡的问道。
“家主,灞桥这里不少送别的学子,所以比较拥堵。”林老六的声音从车外传来过来。
送别的学子?
萧律掀开布帘,看到不少学子正站在灞桥旁,与三五好友说着什么。
灞桥边的杨柳已经长出了嫩芽,这正是一年最好的时候,万物复苏;当然对于这些学子来说,这一年也是最坏的时候,因为要送别自己的友人。
萧律曾经听说过,不少学子来长安,都是等待着李世民开科考试,这个科指的是科举,是平民入仕的唯一道路。
只不过现在的科举,可不像是明朝那么完善,什么时候开科,那是根据李世民的心情说了算,也不只是心情,还要根据很多客观条件。
所以这就诞生了一批在长安学习,并且等待李世民开科考试的学子。
这部分学子有很多家并不是长安城的人,来这里只是为了碰碰运气,若是家中条件好,那倒还没什么;但是家中条件贫困,那就要自己做事了。
读书人能做什么事呢?去当小厮吗?恐怕他们也不屑为之。
给人写封家书、婚宴白事需要写字等等,他们是做这个;如果名气再大一点,说不定就有商家请你去给他们写牌匾等等。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萧律的事情闹得那么大,有那么多人想要来挑战萧律的原因。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诱惑,可不是谁都能抵挡得住的,尤其是生活贫困,需要名气这个东西来改变生活的人。
话不扯远了,这些人虽然能在长安坚持,但是家中还有父母,所以很大一部分人,在开春的时候,便会离开长安,返回家乡。
冬天是不适合赶路的季节,所以春天是最好的,春天离开,渐渐成了人们的习俗。
刚好春天的时候,灞桥边的杨柳全都长出了新枝,柳树在他们看来,又是辟邪、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所以灞桥折柳,成了一个典故。
灞桥是长安通往各个方向的一条交通枢纽,所以人们选择了在这里送别。
“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这是王昌龄的《灞桥赋》中的一段,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灞桥的地理优势。
在现在的大唐,灞桥上设立了驿站,但凡是亲朋好友离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这也是“灞桥折柳”这个典故的由来。
原本萧律进长安城是不需要走灞桥的,他只需要走南门就可以了,但是新家刚好在城东,所以从东门走是最近的,然而他们就赶上了这么一件大事。
马车缓缓的走到了城门口,像是萧律这种规模的车队,都需要下来检查。
否则萧律带一车的兵器进去,要进
《唐朝有没有说书人》 第一百六十六章 灞桥折柳(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