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旅游巴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的话题时,也都称为“贡爷”。又加上在寨子周围方圆三四十里的地方,又只有他一个姓王的贡爷,所以,在寨子周围方圆三四十里的地域内,只要有人提到王贡爷,人们就知道说的是谁了。
据说,在木咱万亩大坝子周围的二三十个寨子里,尽管也还有两三个寨子里有贡爷,但那些贡爷都都是用金银财宝买来的,并没有真才实学。只有者要寨子的王贡爷,是凭真本事考取的。正因为如此,在木咱坝子周围,就只有王贡爷名气最大,也只有王贡爷最受人尊重。
在者要寨子里,因为王贡爷是最有文化的人,说话很有份量,所以享有很高的威望。寨子里无论谁家办红白喜事,都以能够把王贡爷请去坐上席为最大的荣耀;邻里发生纠纷,不管争执得如何激烈,只要王贡爷出面说一句话,难解的纠纷就会很快平息;家庭出现矛盾,调解的人只需说出王贡爷平常在寨子里所说的那些劝人以和为贵的观点,家庭矛盾就会得到化解。王贡爷之所以会享有如此之高的威望,是因为在他之后,者要寨子再也没有人考取了贡爷。一方面,在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年代,寨子里没有多少人能够上学读书,在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之中,又没有人能够考取贡爷;另一方面,在科举考试制度随着清朝统治的结束而被取消以后,寨子里就更没有人能够成为贡爷。者要寨子的人都为此而倍感遗憾。“王贡爷”成了者要寨子对“贡爷”的最后称谓。正因为如此,“贡爷”这个称谓在者要寨子显得格外尊贵,成了知识和文化的象征。于是,在知识和文化都很落后的者要寨子里,人们把对知识和对文化的渴求,转化成了对王贡爷的尊重。在人们的心里,尊重王贡爷,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就是崇尚诗书礼义。是啊,王贡爷作为者要寨子历史上的最后一位贡爷,确实值得人们尊重和怀念。
据者要王氏(素)族谱记载,者要王姓人家自明朝初年到者要寨子定居以来,截止清朝末年共有三十人多人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贡生、进士和举人并被朝庭授封官衔。远的不说,只说王贡爷的曾伯祖父王应贵,嘉庆二年(公元1795年)就被皇帝赐予五品顶翎,伯祖父王世缙(应贵之子)也在嘉庆年间被皇帝赐予六品顶翎,都算得上是达官贵人。但在者要寨子里,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出他们身上曾经发生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在族谱的中的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尽管王贡爷的官做得没有两位长辈的大,但发生在他身上和家中的的故事,却经常被寨子里的人叙说。我不知道这其中的缘故,只是在心中猜想:先祖们即使官做得再大,但那毕竟已经年代久远,加上没有文字记载,那些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渐渐被远去的岁月所湮没,随着岁月的流逝,寨子里自然就没人能够知晓那些远去的陈年往事了。或许,他们从小就远离者要寨子的外地生长和生活,长大了也在远离者要寨子的外地做官,平时也很少回乡省亲。他们在世的时候,寨子里没有人了解他们具体在外地做什么,他们去世若干年后,寨子里就更没有人能够知道他们生前曾经做过什么了。而王贡爷则不同,他从小就生长在者要寨子里,考取贡爷后仍然居住在寨子里,做官以后还是长期居住在寨子里,长年累月跟寨子里的人相处,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自然就会被寨子的人知晓。所以,尽管王贡爷的事迹没有文字记载,但也还有很多人能够摆谈王贡爷的故事。
只可惜,在者要寨子里还有很多人能够摆谈有关王贡爷的故事的时候,我却因为年纪尚小,加上又忙于读书求学,没有用心去听那些距离我已经有百年岁月的陈年故事。而那时候,能够摆谈王贡爷故事的人,都是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比如我的奶奶,就曾给我摆谈过很多关于王贡爷和发生在王贡爷家的故事,因为奶奶是王贡爷的儿媳妇的堂妹妹,知道很多发生在王贡爷家里的事情,但那时我却没有把那些故事记录下来。奶奶是78岁时去世的,那时我已16岁且初中毕业了,完全有能力把奶奶讲述的故事记录下来,但遗憾的是我那时却没有这样做。
现在,当我回到者要寨子,想找几个上了年纪的人来摆谈有关王贡爷的故事时,即使只是一些零碎的故事,寨子里却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摆谈了。我顿时觉得,如果再不及时收集和整理王贡爷的故事,恐怕王贡爷的故事,也会像他的先辈们的事迹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被后人忘却。于是,我便努力从记忆之中搜索那些曾经听寨子里老人们讲述过的关于王贡爷和发生在王贡爷家中的零碎往事……
二
在者要寨子里,尽管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摆谈王贡爷的故事,但所有的人都知道,
《家园记录表中班》 第4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