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部分 (第1/4页)

淘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唐师曾跋序(一)

让我这个病休在家的新华社记者给著名的《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写序颇感尴尬,这原本是新华社记者得天独厚的分内之事,特别是我这样长年出入伊拉克的常客,现在反倒让外国记者抢了先,译者是我国文化部的老参赞王贵发先生。为了让材料更丰满,应出版社要求,我不得不重新提及我过去写过的一些东西。

2000年海湾危机十周年,我受伊拉克文化新闻部长邀请第五次重返伊拉克,计划独家采访萨达姆总统。行前,原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鲁培新把一张临摹的萨达姆像送到我家,让我请萨达姆在这张画上签个名……说作者袁熙坤曾经为撒切尔、曼德拉、克林顿等上百位外国元首画过像,可就是没法见到萨达姆。

一到巴格达,我就托朋友找到萨达姆,萨达姆总统爽快地用签字笔在这张画上签了名,我计划已久的采访眼看水到渠成。就在这时,一纸要“唐师曾立即回国”的紧急命令发到巴格达,我试图再次吸引世界瞩目,重振海湾战争时新华社雄风的计划就这么流了产。

现在,曾经担任我国驻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文化参赞的王贵发先生,把埃及著名记者艾米尔·亚历山大采写的《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译成中文。尽管版本偏老,观点和我们熟知的世界潮流不大合拍,但只有纯正的阿拉伯弟兄,才能真正进入萨达姆的内心世界。昔日伟大的阿拉伯帝国今天已经分化成22个阿拉伯国家,它囊括了四大文明古国的二分之一。在阿拉伯国家中流行这样的说法:要想在中东有作为,政治上离不开埃及,经济上离不开沙特,真正立竿见影的离不开伊拉克。因此,埃及记者写《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有其独占鳌头的权威性。也只有毕生在阿拉伯国家服务、精通阿拉伯文化的老外交官,才能把《萨达姆和他的伊拉克》真正客观、传神地译成中文。

萨达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人的政治道路是同他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中所遇的困苦分不开的。”要想了解萨达姆和他的国家,必须以阿拉伯人的文化习惯来审视萨达姆。在现存的22个阿拉伯国家中,萨达姆不仅是一国之主,而且是一个战士。

巴格达位于两河流域富饶的新月形土地上,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城市,发明了车轮,修建了灌溉系统,创造了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巴格达作为伊拉克的首都,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中东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与贸易中心。千百年来,不同种族的阿拉伯人、库尔德人、波斯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不同宗教信仰的穆斯林、基督徒、犹太教徒以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聚居共处,使巴格达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世界古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许多动人的故事都是在巴格达发生的。

海湾战争爆发前夕,我被新华社派往巴格达。图片传真机被装到巴格达移动卫星发射天线上,使巴格达分社成了新华社第一个用卫星天线向外界传发照片的分社。

自海湾战争爆发前夕到现在,我曾经5次前往伊拉克,每次都是风口浪尖,由于事件本身举世瞩目,捎带着“竖子出了名”,在我写的4本印数超过15万的畅销书中,有三本和伊拉克有关。

在国际新闻为美国一家垄断的形势下,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1995年全民公决萨达姆以得票的高分蝉联总统。原因很简单�今天绝大多数伊拉克人比在原来西方统治者执政年代的生活好得多。在持续多年的封锁下,萨达姆政府保障农产品自给自足,首先是蔬菜水果。肉制品虽不丰富,但仍保持最低水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波斯湾有的是鱼,地下有的是油。伊拉克人不缺吃,也不少电。某些自己不生产的商品匮乏使居民生活受到影响,药品奇缺使伤病员首先是儿童死亡率上升。但客观上的自力更生与主观上捍卫独立的决心使伊拉克永远不败。面对国际封锁,政府发给居民每人一卡,凭卡每月供应6000克面粉、4000克大米、500克黄油、1500克糖、300克茶、1只鸡、1条香烟以及肥皂、洗衣粉和汽车轮胎等。这些供应品在遍布各地的特供商店免费供应,或仅象征性地交极少的钱。

伊拉克90%的居民有自己的住房,煤气、电、水、电话等费用基本上由公家负担,个人负担的不到月工资的1%。伊拉克保护私有财产,允许多种经济形式,自认为正在建设阿拉伯社会主义,因而优先发展国有经济。独立前伊拉克只能保有石油收入的6%,其余的全被西方国家拿走。现在,石油收入全部归伊拉克政府,这正是西方国家借口

《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 第1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