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0部分 (第1/4页)

巴乔的中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从历代科举来看,但凡舞弊者都会牵出后面的大人物。

不过,杨坚并没有如此高尚。公共经济学认为,官僚只对权力来源负责,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解释科举制度。魏晋南北朝,士族进仕凭祖宗荫功,靠的是门阀出身,权力来源是祖德,官员未必对皇帝负责。科举制官员权力来源于皇帝,官员必须对皇帝负责。

祖上有荫德,没错,可是要考,属于差额录取。

杨坚创立了一个完全服从于他的官僚体制,就此,士族失去门阀进仕途径,官员位置不再世袭,权力、官职来源于皇权,士族就此彻底没落。

科举,或许不是一种好制度,但确确实实是一种公平的制度,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方法能够替代。

不过至此,皇权也失去了唯一的挑战者。因此,杨坚,才是神人。

权力高度统一,对明智而又有韬略的帝王,是好事。

这种帝王,只是偶然;所以,杨坚是偶然。

尽道隋亡为此河

杨坚之后的皇帝,叫做杨广,也就是传说中的隋炀帝。

杨广,背了很多骂名,尤其在野史中,他从来都是被攻击的对象:修运河、征伐高丽、迁都洛阳等。总之,他是一个桀纣之君,没干一件好事。

刚才说了,杨坚是偶然;杨广,是必然。

虽然杨广确实可能弑父,至于*,实在是谈不上,就算他和老爹的两个贵妃不清不白,这在古代皇室似乎也算不上什么绯闻。

从古至今,正史对杨广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说杨广“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不过,也有人说他“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怎么评价,要看谁说。

关于杨广的负面报道,最早出于《隋书》和《贞观政要》,这两本书,广大唐朝人民都知道,是李世民“编”的。按照儒家精神,或者说今文经学,篡位是不对的,杀先帝更是罪大恶极。即使皇帝昏聩也要愚忠,拉杆子把杨广弄下台是不可以的。

必须把杨广树立成一个弑父*的逆子,一个儒家道德的叛逆,一个暴戾无常的帝王,才有理论根据打倒他,唐朝才有理由取而代之。

没有隋炀帝暴虐无道,哪有唐朝帝王的圣哲。

不过,《隋书》还是记载了一些杨广的正面史料的,李世民应该确乎知道没有杨广,自己也不可能顺利统治整个帝国。

比较离谱的是,宋代《资治通鉴》。

出于政治失意的原因,司马光借古讽今把《隋书》和《北史》中的正面资料几乎全部删除,仅诏令一项,至少被删掉15处以上,而司马光给杨广留下的版面不过就那么一点点。

但凡历史人物,功罪是不能分开看的,无论如何分开,不过就是个数字,根本没有任何依据。如果有依据,就直接精确到二点三七五、七点六三五了,历史不同于自然科学,数学式评价才是不严肃的。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西汉的财富(20)

有时候,功就是罪;

有时候,罪才是功。

南北朝士族衰败,确切地说,应该是南陈士族衰败。因为南陈是汉族正统帝王,所以往往当代史学会忽略北朝。与南朝不同,杨坚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汉族帝国,面对的是全国士族力量,虽然他创立科举之制,大规模起用寒门子弟,但是北方士族乃至南方士族残余势力仍旧存在,或者说很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隋五铢确实削弱了士族实力,杨广面对的仍旧是难以驾驭的士族,他必然会继承杨坚的志向,在加强皇权的路径上一步步走下去。

从杨广开始,科举才真正扩大到寒门庶族,寒门子弟取代北方士族成为中央官员。为了尽早达到这个目的,杨广彻底废弃了九品中正制,改设九品官制,每品保留“正、从”两级。被他废掉的官职不是撮尔小吏,更主要的是“上柱国”、“三师”、“都督”(类似于今天的内阁成员),杨广创立的这种官员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自此,寒门子弟开始真正进入国家中枢,正式试图取代士族高门。

只是,杨广的这些措施不可能立马见效,毕竟寒门子弟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唐朝原原本本继承了隋朝科举制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制度,唐朝中期武则天才能在对士族的决战中取得胜利。

既然科举不能立刻见效,杨广就想到了立竿见影的方法。

你猜对了,铸钱。

只不过,比隋五铢更轻、更破

《金钱统治百度网盘》 第10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