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1431章 新旧函谷关 (第1/2页)

无益无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司隶,弘农县,亦可以称之为‘函谷关’!

这里就就是记载中最早的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亦是老子着述道家学派开山巨着《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可能有人会有疑惑了,这里怎么就是函谷关了?不是叫做弘农县吗?那徐达和张合口中所说的‘拿下函谷关’究竟指的是哪里?

其实,在真实历史上函谷关有三座:一座就是出现时间最早、也是老子着作《道德经》的函谷关;它的东面是弘农河,西面是函谷道。只要叩开了函谷关,中原地区的军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关中开进。

这座函谷关也被后世称为‘先秦时期的函谷关’!此关在春秋战国时期,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关——它修建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这条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原上都是大树,古代步兵想从山上翻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在稠桑原的北面这条裂缝中,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当时有人形容函谷关之险要,往往用“丸泥可塞”、“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等,其实这一点都不夸张,函谷关就位于这条裂缝的开口处。

在函谷关的关前,就是弘农河,在古代时,这条河的河水十分湍急并且流量大,因此弘农河也就成了函谷关天然的护城河,敌人要进攻函谷关,就必须先渡过弘农河。

而渡过河之后,由于弘农河紧贴着稠桑塬东侧而流,河岸和关城之间只有一条狭小的窄路,无论敌人有多少兵马也无法摆开,只能从这条小道路过。这样就给函谷关又有了两个天然屏障。

先秦时期的关东六国伐秦,必须先渡河,然后才能扣关。即使打进了关,还要经过十五公里长的谷缝,行军风险极大。

那么如此重要的函谷关,为什么后来会被荒废掉呢?这就要说起第二个函谷关了:也就是西汉武帝时期,刘彻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现在的洛阳的新安县。

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变成了汉朝时期的弘农县,而弘农县城就设在函谷关的关城之上。于是从汉武帝开始,后来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先秦时期所说的那个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新函谷关。

不过实话实说,新安的函谷新关形胜远不如故关,在战略上的意义大大降低,因为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了,也就并没有发生重大战役,各朝战将也并不会去争夺函谷新关。

比如赤眉军攻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所以新关的知名度远远小于故关。

至于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新安县,这个众说纷纭。不过按照更普遍的看法,都认为是汉武帝是想扩大关中的领地,毕竟西汉的核心地带在关中地区……

东汉建立之后,鉴于函谷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旧关’,所以对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重新开始重用。但是毕竟东汉离先秦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旧函谷关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比如说,旧函谷关的原壁是贴着黄河而走,不留一点空隙。但是到了东汉,由于黄河的河道不断下切,导致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

而这个河滩就函谷关的天险不复存在,因为关东的军队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走过去了,不需要再挤那条函谷关的裂缝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于砍伐过度,使得原体之上变成了秃瓢。没有森林的阻拦,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关东军可以从原上直接爬过去,也不需要再经过函谷关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旧函谷关,也就是弘农县,反而天险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越来越适合居住了。所以,弘农县的规模其实越来越大的。

而第三个函谷关,存在于真实历史中,此刻蜀国天平四年,公与201年其实还没有形成呢。

在历史上潼关之战(210年前后)时,曹操征伐关中时,因嫌函谷险恶,于是命令许褚于故关以北十里处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魏函谷关这条道,就是在黄河裸露出的河滩上形成的。

不过,随着几百年来历史脚步的不断发展,稠桑塬上森林的消失,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而后来弘农河水也日渐变小,使得秦函谷关的所依靠双重天险优势荡然无存!魏函谷关再也不能和秦函谷关互相搭配地构成完整的防线了。

《三国之梁山好汉召唤系统》 第1431章 新旧函谷关(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