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朝会风波(三) (第1/2页)
海之尽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弹劾风波过后,李二就开始封赏有功之臣,就连李路手下的狄青,李大同,李松益,李冉这些人都弄到了爵位,一番热热闹闹的封赏过后,李二开始询问突厥俘虏如何处置。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朝臣之间已经有过沟通,大部分朝臣都说:“突厥侵扰唐朝很久了,今天才丧国,他们并非慕义而自动来归附的,应该编入降俘籍,安置在兖、豫的空旷处,让他们学习耕田织布。百万突厥人,可化为庶民。这样咱们大唐增加了人口,而漠北就空而无患了。”
但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魏黑子就说,应该让这些人滚回到河套以北去,原因是老魏认为突厥小弱时驯服,强盛了就叛变。他说:“秦汉以锐师猛将攻取黄河以南之地设立郡县,是不想让他们(匈奴)靠近中原。陛下您为什么让他们(突厥)居于黄河之南?况且现在突厥有这么多人,再过几年,繁衍近倍,又靠近京畿,是心腹之患。”
李路听了不由得为魏黑子点个赞,这些蛮子就跟狼一样,喂不熟,把他们赶回漠北和薛延陀厮杀,能有效地削弱薛延陀这个有可能成为大唐新的心腹之患的实力,自己也能从中获利。至于大多数人主张的内迁突厥人,李路认为想法很好,但是他们没考虑到投降的突厥人足足有一百多万,把这么多突厥人想弄到内地会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一是路途遥远,突厥人迁到内地必然会增加沿途官府和民众的负担;二是长途跋涉到达内地非常艰辛,必然会引起突厥人的不满;三是突厥人作为游牧民族突然定居下来,会存在着水土不服和无法适应定居生活等问题;四是突厥人定居内地将来必然会与汉人争夺资源,引起纠纷。由此可见,且不说将突厥迁到西南内地和江南内地很难实现,就是把他们迁到兖豫内地也会出现很多麻烦,给汉人和突厥都会带来诸多劳扰。
魏征,还有主张迁移突厥至内地的于志宁说完之后,那位不甘寂寞的温彦博立刻跳出来说道“把突厥人迁移到兖、豫之间,就违背他们突厥人的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下去啊。请陛下依照汉光武帝旧事,安置投降的突厥人在边塞,保全他们的部落,顺应其风俗习惯,以充实空虚之地,让为我们遮挡薛延陀南下,这才是上策。”
李路一听这可不行,历史上李二就是听了温彦博的话,结果怎么样?仅仅过了十年,就在贞观十三年,颉利的侄子,突利的弟弟,阿史那结社率竟然阴谋暗杀李儿,闹出了很大的『乱』子。那时候李二不得不苦涩的对身边大臣感叹“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割根干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朕不用魏征言,几致狼狈。”,
李二后悔当初没听魏征的话,现在弄得自己差一点狼狈不堪,但这时候说什么也悔之晚矣了。就算他想找个出气筒都找不到,因为出了馊主意的温彦博在贞观十一年就挂掉了。
李路刚想出来反驳温彦博的谬论,没想到有人比他还快,竟然是千古明镜,诤臣第一人的魏征同志。
只见魏征怒气冲冲的说:“突厥世为寇盗,是咱们汉人百姓的世仇;这好不容易灭掉了他们,陛下大仁大德,不忍尽杀,老臣看可以把他们全部赶回漠北,不能把他们留在河套以南的中原大地。何况这些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晋初那些胡人杂居中原,郭钦、江统,皆劝晋武帝把他们驱出塞外以绝后患,可晋武帝不从。过了二十年,伊、洛之间,竟然成了蛮夷之人的毡帐之地,这教训还不深刻嘛?”
听了老魏的话,李路不由撇了下嘴,魏黑子虽然见识可以,但给出的办法也差强人意。竟然想着把不是汉族的人迁出塞外赶回老家就算完事不管了?这跟纵虎归山有什么区别?温彦博那是养虎为患韩,你这是纵虎归山,格调也就强了那么一丢丢。
温彦博立刻反驳说“魏征说的不对,天子对于四夷,就像天地养育万物一样爱护保养。现突厥破灭,其人民来归顺,我们不加哀怜而弃之不顾,失去天覆地载的大义,而有阻隘四夷的恶嫌。我建议让他们居(黄)河之南,是让他们处死地而复生,国虽亡而人存。他们将会世代感德,怎么会叛呢?”
“让朕想想”温彦博一句大义把李二『逼』到了悬崖上,就在此时大殿上响起了一个清脆的少年音,“陛下,不用想,温老国公此言大谬,他这是老糊涂了,若是您听了他的计策,不出十年,突厥人必反!”
“你”温彦博红了眼,他一瞧,原来是李路这个小崽子,忍不住跳出来了,还说自己老糊涂了,气死老夫了。
“怎的?本王说错了还是怎的?”李路瞟了一眼温彦博,“你听听你自己说的话,是一个战胜者该有的态
《重生大唐李元霸之子的小说》 第43章 朝会风波(三)(第1/2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