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小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话是很重的,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很发人深省。起义军虽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但取得的都是小成就,要想撼动秦帝国的根基从而瓦解这个虽腐朽,却亦然屹立的庞大帝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要忘记,起义军打得可是光复大楚的旗号,现在就忙着称王,很明显会过早暴露出自己的私心。这样还处在观望期的人就会戒备起疑。起疑还好,万一大家也有样学样纷纷称王,这要怎么办?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过早称王也等于是给还醉生梦死的秦帝国提了个醒,要知道对封建王朝而言,皇权只能是独一无二的,有任何人敢挑衅王权都将受到致死追杀。
张耳陈馀比起义的农民阶级强就强在这里。人家见识不同啊。按他二人的意思,除了称王的弊端外,不称王也有说不尽的好处。陈胜如果不称王,就可以继续集合兵力向西,即向秦帝国的都城咸阳进发,一路收复六国失地,在当地扶植六国后裔为王,当然这些都是傀儡。真正能说话的还是他陈胜一人。这招叫“据咸阳以令诸侯”。这正是张陈二人所献“霸图方略”的精髓。
几百年后,有个名叫曹操的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个方略的正确性,当然,人家作了改良“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好意思。意识太超前了,兜回来。
这招的妙处有二。一是名正言顺,就是前面说的大义之名。二会给秦帝国造成草木皆兵的压迫感,就是想打也会因目标太多而无从下手。先联合众人之力推倒秦,再一家独大称王称霸,此谓“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这些话、这些理,张耳陈馀反反复复对陈胜说,说得唾沫星子都干了。无奈人家就是听不进去啊。称王会议由陈胜一人独断,最终决定:称楚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
此,对满怀信心报复来投靠明主的张耳陈馀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但这二位私下一合计,觉得还是不能放弃。现在决意是有了,但还没实行啊,如果现在能劝动“陈王”改变主意,那么一切都于时未晚。
当晚,张陈二人又私下去找陈胜。只不过这次二人都不再直言不讳,而是采用比较迂回的方式。
陈馀开口说:“大王起兵,现在已经占领魏国楚国(安徽河南)等地,应该继续向西攻打函谷关(这片地区原属赵国),破除秦帝国门户。我年少时曾在赵地游历,对当地十分熟悉。请大王给我军队,我打先锋。”
这个建议,说实在的应该是个激将之法,之前陈胜听不进二人话,那么现在换种方式呢,或许有用吧。陈馀说完就和张耳等陈胜的答复。按这二人最理想的设想,陈胜应该悬崖勒马意识到目前形势,可陈胜实际的答复,却让二人跌破眼镜。
陈胜说:“既然这样,那你们就去打吧。”言下之意是,要打你们去打,我还留在陈地当我的楚王。
张耳陈馀都快怄死了。还不止,陈胜说完又很大方地给了二人几员部将。人员名单有:大将军武臣,副将邵骚,而张陈二人仅被任命为左右都尉。
将有了,总该有兵吧。不错,是有兵,陈胜当即拨给了这支先头部队三千士兵。请注意是三千!
当时整个起义军有多少人马呢?保守估计绝对有十万。十万中拨出三千?很明显,这是彻头彻尾的敷衍。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看得出陈胜的本意,张耳陈馀绝对不是白痴,相反,他二人是起义军中为数不多的贤者智者。事情到这份上,得!什么都不用说了。
二人捏捏鼻子,连同大将副将,还有这三千兵马当即告辞。
背地里,张耳、陈馀得出结论:农民就是农民!
第六章 三路大军
三千人马“浩浩荡荡”去出征。凭这点兵就想收复赵国故地,这根本就是开玩笑!没办法上面不给资源,咱就自力更生吧。可怎么自力更生?总不能靠嘴巴说吧?答对了,还真是靠嘴巴说出来的兵。
那年头有种职业特别吃香那就是说客,有种战略也很管用那就是游说。
这三千人也不知道是哪个想出的点子,总之是走一路说一路,只差没敲锣打鼓。
说辞和陈胜吴广,以及后世的陈胜吴广们用过的完全一致“大家一起来反秦啊,秦暴政应该推翻啊,所有人都反秦了,我们也反啊,是男人大丈夫的要抓住机会建功立业,求取富贵啊。”这话在当时已经成为最神奇的召唤术口诀,且非常灵验。
就这样一路游说效果好极了。到达行军目的地时,三千人马摇身一变成了五万人,成倍率增长。大将军武臣也由此变成了“武信君”,这位很不客气地自封为诸侯。真是应了那
《秦时明月汉时关汉是否以汉代唐》 第8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