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7部分 (第1/4页)

指环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小武》这部影片的创作,与贾樟柯的香港之行有关。

那是在1996年。当时贾樟柯带了录像作品《小山回家》去香港参加一个独立短片比赛。就在那次活动中,他认识了他的投资人。他是巴黎第八大学毕业的,学的是电影理论。他回香港以后搞了一家小公司,叫香港胡同制作公司(HuTongmunications)。

这位投资人很喜欢贾樟柯的《小山回家》。他问道,拍这个东西你花了多少钱?

贾樟柯答道,大概需要几万块钱吧。

他听了惊讶说,啊!几万块你就能拍一个东西出来?那我们就一起做吧。他又说,我现在的力量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正在准备开始投资拍电影。他还说,我们先从小做起——花个十几万做个短片,然后拿去运作,等公司发展了以后,再做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电影。

贾樟柯本来就是胸怀大志,想做一番事业的人,在香港投资人的外力支持下,他回到电影学院又写了一个剧本——是照30分钟的长度写的,名字就叫《夜色温柔》,跟英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同名。对此,据贾樟柯忆述:“拍《小武》前我本来要拍一个短片,写一男一女第一次在一起过夜的故事。我想拍个单一场景(一个卧室)、单一时空(一个晚上)、两个人物这样的一个小品。”剧本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相爱很久,但一直没有发生关系,于是男生借了同事的房子,一夜初欢的经历。故事发生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里,时间的跨度也很小——准备就做一个实验性的短片。“写完觉得自己很牛,全是夜景,就一个场景,那间房间内,直到天蒙蒙亮——电影结束。”

写完这个剧本后,摄影师余力为也从香港过来了(原来他们就约好了一起来做这个电影,当时眼看春节就要到了,他们准备过完节就开拍),这样贾樟柯就带着他一起回了老家。

《小武》是贾樟柯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这是一个拍小偷的故事,而这完全与贾樟柯在汾阳有关。那是1996年,他们拿到了30万元的投资之后,家乡的人只觉得他每天要拉赞助,“好辛苦”。

第三章 《小武》试水(2)

因此,尽管贾樟柯已经把演员都挑好了,没想到回家过年,发现一切都变了:卖服装的街,变成了歌厅。他一下子就被巨大的、沸腾的变化吸引,一拍就是好长时间,目不转睛,舍不得离开,总担心稍纵即逝。他只好又开始挖掘自己最熟悉的体验。他的小学、初中的同学和朋友,是他电影的“倾诉对象”。所以贾樟柯回想道:“我已经有一年半左右没回过汾阳了,那次回去觉得到处的变化都特别大。”他记得:

“春节期间,每天都有许多我小时候的同学、朋友到我家里来串门、聊天……在谈话中间,我突然感到大家好像都生活在某种困境里——不知道怎么搞的,每个人都碰到了麻烦——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父母子女街坊邻里间……各种各样现实利益的冲突正使得这个小县城里彼此之间的人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漠。这些人中间,有一些是我小时候非常要好的朋友——我们是一块儿长大的。但是长到18岁以后,他们的生命好像就停止了——再也没有任何憧憬:上单位,进工厂,然后就是日常生活的循环……这种苦闷,这些人际关系毫无浪漫色彩的蜕变,给了我很深的刺激。”

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贾樟柯到街上到处走走,各种感受就更深了——

在他老家的汾阳县城边上有一个所谓的“开发区”,叫“汾州市场”,那个地方以前都是卖点儿衣服什么的。可是他这次回来一看,全变成了歌厅!街上到处走着东北和四川来的歌女。人们谈笑间说的也都是这些事。再譬如,汾阳城里有条主街,当地人都把它叫做“正街”,其实也没多长,从这头到那头步行也不过十分钟左右,但街道两旁都是很古老的房子,有店铺什么的。

这时候有人告诉贾樟柯,下次来你就见不着了——再过几个月这些房子全要扒了,要盖新楼,因为汾阳要由镇升为县级市了——现在那条街上已经是清一色的贴着瓷砖的新楼了。

因此,扒房子这个情节,也是贾樟柯最初萌发拍摄《小武》念头的契机之一。他认为,倒不是留恋那些老东西,只是透过这个形象的细节,可以看到社会的转型正在给这个小县城里的基层人民生活带来各种深刻的、具体的影响,使我看到了一种就当下状况进行深度写作的可能。“我的创作神经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贾樟柯如是说。

原来,贾樟柯在他进电影学院后的几年里,他所接触到的中国影片,大致不

《贾樟柯编剧》 第7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