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3页)
指环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谋渥畛醯哪康摹�
影片以崔明亮和尹瑞娟的感情故事为线索,表现了时代带给人的褪变和无奈,平淡无奇的爱情在岁月里沉浮,开花结果。通过粗糙胶片的效果表现了《站台》的沉重感,低照度的夜景镜头体现了故事的沉重和娓娓道来的旧时光,他们以一腔热情投身社会,以“艺术工作者”的心态自居,悲剧对于他们是一场误会,他们的人生是后来者有了一面对照的镜子。贾樟柯在电影中对于青春的感受和领悟,让人称奇。
据贾樟柯介绍,《站台》是他个人最喜欢的,属于半自传的一个电影。这个东西在他念大学的时候就一直酝酿着了。这个东西不拍出来,他简直就做不了别的事。80年代是他怎么也忘不了的一个时代,80年代在他那里引起的感情是那么复杂,“就像压在心里的一个大石头”。一直到《站台》拍出来,他才感到,这块石头落了地,他轻松了。所以,他把《站台》之后的那部电影取名叫《任逍遥》。
他曾说过:“《站台》里面有很多情节都是我自己的。我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父亲是中学老师,教语文的;母亲是售货员,姐姐比我大六岁,这个四口之家的家庭组合非常普通。母亲家在农村。从我小时候差不多到现在,我们家每天都有乡下的亲戚来来往往,像个交通站一样。其实我们县城往外走一里地就是田野,从南边走到北边差不多十分钟就穿过去了。我直到26岁才第一次看到大海。我学会自行车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骑车到30里地之外的一个县城去看火车。这些事情如今在电影中是发生在比我大10岁的那些主人公身上。当时对我这样一个没有走出过县城一步的孩子来说,铁路就意味着远方、未来和希望。
第四章 人生驿站(4)
“在《站台》中弥漫的那种对外面世界幻想期待的情绪就是我自己体验过的东西。我记得我在十七八岁念书的时候,晚上老不睡觉,总期待第二天的到来,总觉得天亮了就会有新的改变,就会有什么新的事情发生。这种情绪一直伴随着我,和我有差不多生命经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这种期待经过了10年最后落在什么地方呢?落在妥协和失望上。这是非常悲观宿命的一个电影,并不是生活就这样宿命悲观,主要是我自己。在我看来,对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妥协,其实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承担。”①
■3。《站台》拍摄秘辛
《站台》的拍摄起步维艰,贾樟柯介绍说:
在拍《站台》之前,为了得到准拍证,我常去电影局。有一天终于为《小武》的事交了一万元罚款,并文笔流畅地写了一封检查,承认自己的确严重地干扰了我国正常的对外文化交流。从电影局出来,我突然想起了北岛的一句诗“我不相信”……车过长安街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沉到了底,这个时候我连自己都不相信了。①
当年《站台》的副导演顾峥记得很清楚,在大学时,贾樟柯就和他提到过自己最想拍摄的电影是《站台》。贾樟柯向他游说《站台》一定会是一部很好的歌舞片,而且在1997年(拍摄《小武》之前)他已经完成了剧本的初稿。不过直到两年后,真正开始筹备这部电影时,顾峥才知道这绝对不是一部歌舞片。
顾峥曾以《四季中的——回忆影片的拍摄》为题,深情地回忆了当年《站台》拍摄的密辛。那是在2000年四月,树木已经抽出新叶,春天到了,贾樟柯和顾峥等又回到了山西。演员先期到了汾阳,为了便于他们之间更加熟悉,整天安排他们排练要在电影中演出的节目,给他们放映侯孝贤的电影,让他们从中获得非职业演员的自信。
当大队摄制组从北京赶来时,贾樟柯完成了他的剧本。剧本有78页,180场,六万多字,是一部普通电影三倍的容量,使人从中感觉到了史诗般电影的重量。香港监制见到他的完成剧本几乎晕倒,因为这样一定超支的,但是贾樟柯坚持不修改剧本,他要完成他的史诗,从1979年到1990年代,他有很多话要说。以后的日子,就是每过几天,他都要打电话给北京的妻子,让她借钱买胶片带到山西。
“春季拍摄中有几场走穴大棚的场面,正好有一个河南的大棚到汾阳演出,他们演出的保留节目正是《站台》。这个节目在电影里是要由王宏伟来表演的,平时排练时,他总是很羞涩地不愿在众人面前唱歌,说他真到演的时候一定没有问题。贾樟柯心想,是不是给王宏伟一点酒。烫着爆炸式头发的王宏伟在舞台上又唱又跳,令我们吃了一惊。王宏伟从舞台上下来告诉我,这首歌他在中学时候就学
《贾樟柯导演的所有作品》 第10部分(第1/3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