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63部分 (第1/4页)

负债赌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日本蚕丝居然超越了中国?原来是因为中国人慈悲为怀。

从古到今,丝绸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丝绸贸易催生了中国通往欧洲的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在公元200年左右,蚕丝技术传入了日本,从此日本人也开始养蚕,缫丝,加工成丝绸。但到了清朝末年,日本的养蚕业异军突起,抢占了中国丝在世界上的地盘,甚至一跃成为世界第一蚕丝产地和出口国,国力不断增强,而中国依然在生产蚕丝,但地位却日渐衰落。

中日两国当时都生产蚕丝,为何一个蓬勃发展,另一个却日落西山了呢?难道是中国的蚕丝技术技不如人?

道德社会中的蚕宝宝

真正的答案出乎意料:中国人不杀蚕蛹,而日本人杀蚕蛹。

从蚕茧中抽出蚕丝的工艺称为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把蚕茧浸泡在热盆汤中,手工抽取蚕丝,再卷绕到丝筐上。这种方式抽出的丝粗细不均,断头又多。中国的蚕丝业到清朝末年依然使用这种简单的缫丝方法。那时欧洲人已经利用机器缫丝,能够把蚕茧加工成明亮均匀的丝线。但新式的缫丝工厂在中国一出现,就遭到了朝廷官员和手工业行会的反对,因为工厂效率高,产量大,抢夺了旧式行会的饭碗,也使民间从事土法缫丝的人日子难以为续。

而且,中国人遵从佛家的观念,对蚕宝宝的生命异常看重,因此在缫丝的过程中,尽量不将蚕杀死。而西方养蚕国家在缫丝时,会先把蚕蛹放入烘箱中,将蚕杀死,这样缫制的丝质量更高,中国人的慈悲无意中增加了自己加工蚕丝的成本,却只生产出半成品的蚕丝。

命运“凄惨”的日本蚕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此时大力发展养蚕业。虽然当今日本以工业品闻名世界,其实在明治维新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品并不是工业品,而是农产品,其中丝又占了最大比重。在日本打开国门维新后的60年里,其进口的产品都是靠出口丝来支付的。

日本养蚕业为何能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日本虽然在古代也是个佛教国家,但明治维新后,人们观念日益开放,并不把蚕宝宝的生命看得很重,所以烘箱、缫丝厂这样的现代事物在日本得到了迅速推广,蚕宝宝在烘箱中被杀死了,但日本丝的质量越来越高,很快超越中国生产的丝,成为最受欢迎的亚洲细丝。

养蚕、种稻交相辉映

日本蚕不仅没能寿终正寝,它们连颐养天年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养蚕和种稻是当时中国、日本农业最基础的两项产业,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农家会格外的忙。比如,插秧的时候最需要人手,对于养蚕来说,蚕就要成熟的时候,一天要喂八次,而且每天要清理数次饲料盘,养蚕人基本上要寸步不离蚕的左右。对于日本和中国江南地区来说,养蚕和种稻最忙的时候刚好都是在4月至6月,这使得农民必须为两项产业分别配备人手,要么只养蚕,要么只种稻。

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麻烦。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控制蚕室的温度,让蚕提早孵化,提早成熟,或者给蚕施加一些化学药物,它们可以改在7月到3月间孵化,农民们可以从容地完成两项产业。这些技术都在日本养蚕业中得到了应用,但在中国,依然受到了道德人士们的强烈阻挠。1880年至1930年,日本蚕丝的产量增长了将近9倍,蚕丝的出口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的外汇,使其可以购买西方的机器设备,提升自己的生产力。反观这期间的中国,道德人士保护了蚕宝宝的“动物福利”,中国养蚕业却有日薄西山之感。

生活在当时中国的蚕宝宝是幸福的,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保护,它们得以长寿。可是在当时蚕丝业已经全球化的背景下,蚕宝宝的幸福却剥夺了中国蚕农的饭碗。。。。

解放后中国土地改革特点

地主,古语中多指当地的主人或土地神,唐代以后虽也被用来指田地的主人,但向无贬义。近代以来,随着阶级概念的引入,地主一词逐渐成为英文术语“Landholder”或“Landlord”的汉译政治名词,即特指那些依靠出租土地收取地租为生的人。'1依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创造一切,全部利润、利息、地租,都单纯是对劳动者的剥削”'2,靠收取地租为生的地主自然就被钉在了剥削者的耻辱柱上。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地主的土地财产,以满足贫苦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来解决农村中生产资料占有和贫富不均的问题,发源于俄国

《爱国军人电脑壁纸》 第6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