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足迹 永久书架

第3部分 (第1/4页)

击水三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先室李夫人,实贵筑京兆公讳朝仪之秀女,累代清门,家学劭茂……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耕耘。夫人以宦族生长北地,嫁炎乡一农家子,日亲进臼操作,未常有戚容。

梁启超的婚姻本身虽说也是封建时代的包办婚姻,可是由于梁启超的博学多识,李惠仙的深明大义,还是演绎了一段浪漫爱情故事,梁启超能够有如此的成就,李惠仙就是他背后那位伟大的女人,换句话说,梁启超的军功章也有李惠仙的一半。

千百书生掀学潮——公车上书

1893年,康有为参加乡试,录为第八名,终获举人,时年三十六岁。

年近寒冬,康有为约梁启超于来年进京赶考,梁欣然同意。此时,李惠仙居南国一年半,尝尽农家苦乐,与梁家上下甚为和谐,但她的三寸金莲使得她不能畅行于乡村的山间小路,同时她思念在北京的兄嫂,于是和公婆相商后随夫北上进京。

春节过后,梁启超携妻女及王桂荃(陪嫁丫鬟)起程。此时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特设会试恩科。进京后,康有为居于国子监祭酒盛伯熙官邸,及而移居三条胡同金顶庙与梁小山同住。 梁启超下车后将妻子送至李公馆,后移住粉坊琉璃街新会邑馆,日夜攻读,准备应考。这时的北京,咋暖还寒,古城春色淡雅清新,桃花含苞未放,垂柳丝丝吐绿,洋溢着一片生机。

然而,此时北京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梁启超怎么也兴奋不起来。他挽愤时局,抨击时政,为了倡导维新改制,康有为、梁启超大力向翁同和、李鸿章等高官宣传推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在北京思想界掀起一股飓风,冲击着整个封建思想界,引起顽固大臣的惊恐与仇视。守旧派官僚见到《新学伪经考》后,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对正统经典的污蔑与挑战,应该象孔子杀少正卯那样将康有为杀掉,形势极为严峻。梁在得到消息后四处奔走,想法营救,经多方活动,严惩康有为的空气缓和下来。随后广州掀起惩办康有为的高潮,康不得不离开广州。

就在这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迅速侵占平壤,发动黄海海战,进军辽东半岛,大有吞并中国之势。然而,清朝统治者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大办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北京城中,大兴土木,整修道路,设置景点。梁启超一帮爱国青年四处奔走,呼吁政府采取措施,避免失败惨剧。然众大臣无心国事,只求升官发达,致处处碰壁。梁启超在给夏曾佑的信中这样感悲时势:

怅怅且浩歌,血泪忽盈臆。

哀哉衣寇口,涂炭将何极。

道丧廉耻沦,学弊聪明塞。

竖子安足道,贤士困缚轭。

海上一尘飞,万马齐惕息。

江山似旧时,风月惨无色。

帝阁呼不闻,高谭复何益。

此时的梁启超心急如焚,整日借酒消愁,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只能在苦酒与诗文中发泄不满、愤慨,表达永难平静下来的心情。八月,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气焰嚣张,步步进逼,而清军却士气萎靡,节节败退。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更是把北洋海军滞留威海卫军港,不再出战,将海上控制权拱手让出。随后,日军侵入辽东半岛,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使得北京人心惶惶,终日不得安宁。梁启超与妻商议,暂离北京,试待后举。悲愤至极的梁启超离京返回广东,随后护送妻女去贵州避难。

1895年3月,康梁再次上京应试。阳春三月,春江水暖,燕子衔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国家危在旦夕。师生在途中谈起进京目的仍以“广求天下之人才”为第一义,但也望高中进士,以求更大支援。沿途听闻清军大败,军队溃散,气愤异常。至天津大沽口外,日军强行上船搜查,更令康梁极为愤怒,颇感受辱。至京城,北洋水军全军覆没,李鸿章被迫去日本马关签订条约,割地赔款,国将不国。日本为了逼迫李鸿章签订奇耻条约,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南占澎湖列岛,进窥台湾,北攻牛庄、田庄台等地,进窥津、京。铁蹄所到之处,惨绝人寰,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内廷备车500辆,准备迁都,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空前严重。

此时,应试举人义愤填膺,议论纷纷,谴责主和派官僚。梁启超奉师命,连夜到各省会会馆讲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鼓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督察院,反对割地赔款,签订条约,要求变革。在梁启超的鼓动和湘粤举人的带动下,4月22日、24日、26日、28日、30日各省举人拥之督察院,“人山人海,衣冠塞途

《梁启超子孙列表》 第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