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1/4页)
泰达魔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67小说网www.67txt.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篮Q笊�铮≡诘笔保�髡叨源顺指杷烫�取6�诮裉欤�饫喙适驴峙乱�艿交繁V饕逭叩难显稹�
至于对市场经济的描写,就是连萌芽都没有出现在那时的科幻作品里。在《战神的后裔》中,作者描写火星改造工程,在技术细节上几乎面面俱到。但这么一个长期投入却无产出的工程,到底由谁投资?怎么能够支撑下来,作者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只要技术上有需要,总会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人力物力涌到火星基地上。在《神秘的信号》中,作者尤异描写了太空城“张衡号”,称它是一个“容纳一万多人的超现代化的城市”。但这么一座城市,竟然是靠义务劳动建筑的!
另外,冷战的阴影也融入期间。当时,中美靠拢抵御苏联,这个国际背景不仅出现在《珊瑚岛上的死光》里,也出现在《飞向人马座》、《神秘的信号》、《台风行动》等许多代表作中。“北方某国”成为一致的反面角色。在《神秘的信号》中,作者甚至以苏联科学家日记的形式,具体描写了当时苏方的反华宣传。同时,美欧各国人士在当时的作品里,如果不是朋友的话,至少是中立的。在《神秘的信号》结尾处,作者甚至以主人公的名义大声疾呼,批评美国当时对苏联的缓和、裁军政策。相比之下,象《祸匣打开之后》这种从全人类角度立意的作品,在当年还属凤毛麟角。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五章:辉煌的早春时代(2…1)
第二节:五大主力回第五章
这一时期,科幻界出现了几位主力作家。他们创作量大,作品质量高,在社会上颇有影响。被并称为中国科幻的“五大主力”,他们是叶永烈、童恩正、郑文光、刘兴诗和肖建亨。
叶永烈(1940年8月30日——)曾被称为当时中国科幻的“主力舰”。他出生于浙江温州,195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还在大学期间,叶永烈就参与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工作,撰写了首版中近四分之一的词条。该书后来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少儿科普读物。
当时,叶永烈细心收集国内外报刊上的科技新闻,写成《科学珍闻三百条》一书。后来,他感觉这种简单罗列式的作品价值不大,便将其改写成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于1961年完成初稿。受环境限制当时未能出版。文革中叶永烈曾遭抄家,丢失了大量文稿,但这本书稿却幸免于祸。
十年动乱期间,为了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出版社出书,均不付作者稿费。即使如此,叶永烈仍然出版了十本科普读物。这使得他与出版社建立了很好的关系。1977年,上海少儿出版社拟以《在国庆50周年的时候》为题,请叶永烈写一本科幻小说。叶永烈将《小灵通漫游未来》加以修改,完稿的作品里略去“1999年”这个具体时间,而将背景定为不确切的“未来”,1978年8月由该社出版。
《小灵通漫游未来》印刷了一百五十多万册。后来改编成连环画,又印刷了一百五十万册。这个印量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中国科幻文学史之最。当时,《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家长给子女必买的流行图书,新一代科幻迷的启蒙读物。对于如今许多三十到四十岁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他们共同的回忆。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曾经计划将它搬上银幕,由时任该厂青年编剧,后来成长为主流文学作家的梁晓声执笔创作了改编剧本,在《电影创作》上发表。后因故未能投入拍摄。
虽然十分畅销,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受到忽视,长期以来仅仅被视为一本科普读物和儿童读物。在这部作品以前,新中国科幻小说基本是以“当代”为背景,没有明确的未来意识。除《共产主义畅想曲》外,几乎从未使用过未来背景。与晚清科幻小说大量描写未来相比,是个极大的退步。当然,这也是当时出版审查制度的问题,而不能只归结于作者视野狭窄。而其它门类的文学作品当然更不可能创设未来背景。
《小灵通漫游未来》第一次明确地将“未来”当成故事背景,并且产生极大影响,堪称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举。小说全方位构造了一个“未来市”。书中不仅出现了一项项眼花缭乱的新奇技术,更有对“未来市”社会体制、人们的精神面貌的描写。作者笔下的“未来市人”充满乐观精神,视野开阔,学习多门外语,并且经常出国旅行、学习。对于一部完稿于六十年代初,出版于七十年代末的作品来说,这是相当超前的思想。特别是小说的结尾,作者以一本没有写完的书进行比喻,说明“未来”存在于今人的建设
《科幻之作》 第63部分(第1/4页),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